当前位置:工程师资讯>工程师风采

首届上海杰出工程师中唯一女性,研究卫星的她“成天像个战斗机”

更新日期:2022/11/3 15:00:30   来源:上观新闻   

导读:扎根微小卫星研发工作16年的80后工程师、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务委员程睿,以敢想敢拼、百折不挠的精神,从一名普通设计师成长为航天事业中杰出的工程师代表,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。

有时,仰望星空的人,也是最脚踏实地的人。扎根微小卫星研发工作16年的80后工程师、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务委员程睿,以敢想敢拼、百折不挠的精神,从一名普通设计师成长为航天事业中杰出的工程师代表,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。

  她作为核心骨干,圆满完成40余颗卫星研制,研制出我国首个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(以下简称“碳卫星”),并完成我国首个低轨卫星星座——“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”组网运行,以出色业绩入选首届“上海杰出工程师”。

  偶然结缘微小卫星

  “我们单位名称中的微小卫星并不是体积很小的卫星。”程睿解释,“实际上这里的‘微小’不是形容词,而是动词,意思是卫星在功能不变、甚至增加的前提下,使其系统更加集成,体积重量更加小型化。”

  2006年,程睿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学位,一开始她并没有立志于卫星研究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她来到中山公园附近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(现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),外面人声鼎沸,里面却十分安静,别有洞天。程睿特别激动:“这和我向往的单位环境太一致了!”她当即向保安询问人事办公室在哪里,找到负责人事的办公人员毛遂自荐,最后成功入职。

  当程睿对家人说要去上海从事卫星研发工作时,父亲说起一件她已然忘记的趣事:程睿念小学时,老师问大家有什么理想,她的回答正是“造火箭、造卫星”,因为太独特,还被同学嘲笑。没想到,远大的理想在成长过程中默默发芽,成为她未来孜孜不倦研究攻关的方向。

  咬牙硬扛先进指标

  2009年,哥本哈根会议达成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,会上,各国碳排放数据被第一次摆到桌面上,但当时我国没有获得全球碳排放数据的技术手段。哥本哈根会议后,为尽快掌握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数据,支撑国际气候谈判,2011年,科技部率先启动了“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”重大项目,开展我国首颗碳卫星攻关,年轻的程睿担任型号办主任。

  “当时只有美国和日本发射了这类卫星,都已研究十多年,并发射在轨运行。”程睿说,短时间内要做出“碳卫星”,精度还要与他国相当,大家“硬咬着牙扛下了这个指标”。团队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合作,通过新型指标体系构建、多要素高精度同步测量、多模式联合观测及定标三大技术创新,造出的“碳卫星”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  “碳卫星”发射成功后,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发布碳监测数据能力的国家,并向全球免费开放数据,极大提升了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。

  工作不分白天黑夜

  以往卫星研发一般需要三到五年,而程睿接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任务:三年时间完成一系列15颗卫星研制,形成一个星座。

  程睿介绍,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,当时的第一认识就是卫星星座对技术一致性要求更高:“如果在一组卫星中,这颗卫星‘耳朵不好’,那颗卫星‘眼睛不好’,还有卫星‘牙齿痛’,那显然是不行的,它们需要保持状态相对一致。”

  由于时间短、任务重,程睿回忆,研发星座时“工作不分白天黑夜,感觉记忆被折叠了。”三年之中,程睿和团队一起,保证整个星座如期交付,开创卫星研制新纪录。由于在轨出色表现,目前“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”在轨卫星数量已经从原定的15颗增加到30颗,为我国目前低轨在轨最大的卫星星座。

 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

  “同事笑我‘成天像个战斗机一样’。”程睿笑谈,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,她经常感到这个问题可能攻克不下来了,但她仍然再拼搏、再钻研,一鼓作气,最后总能成功。每次看到卫星发射成功,想到自己在其中发挥作用,程睿都深深感动,觉得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,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,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”。

  作为团队核心负责人,程睿认为,培养人才最好的方式,就是直接把年轻人放在关键岗位上,让他们挑大梁,经过磨砺才会成长。她鼓励年轻下属积极创新、天马行空,经常对年轻人说:“你们尽管往前冲,如果有问题,我来负责收摊子。”

  程睿出生于陕西,她对生活了十六年的上海印象极佳。“有句话说,‘上海不是中国的上海,是世界的上海’,我觉得上海在很多方面都在践行这一点。这是一座现代、平等、拼搏、海纳百川的城市,只要努力奋斗,就有机会。”

  “科技发展使得脑力劳动日益取代体力劳动,工作中的性别差异已经逐渐淡化。”身为本次上海杰出工程师中唯一的女性,程睿鼓励更多年轻女性加入工程师行列,“科研工作特别需要韧性,其实这是女性的优势所在。女孩子不应该囿于做饭洗衣,不用给自己圈定条条框框,也不要认为女生不适合理工科。只要想做,就去做。”

  程睿总结,工程师的工作是“实现科学家的梦”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,过去工程师参与科研评选比较困难。如今国家和上海市都在完善工程师评价机制体制,为工程师搭建更宽广的上升通道,体现了国家对工程师人才的重视。她特别谈到,考虑到女性可能受生育影响,部分评选对参选女性的年龄会适当放宽两至三岁,她建议,还有些政策落地仍然需要衔接办法,思想也需要转变,“希望大家积极迈出第一步,给不同人才开拓相应的上升空间。”
更多
更多相关阅读:

推荐工程师

  • 李先生国家认证

    建筑类、园林景观

    30年以上

  • 岳先生国家认证企业认证

    建筑类、园林景观

    30年以上

  • 左先生国家认证企业认证

    建筑类、园林景观

    10年以上

  • 唐先生国家认证

    能源、化工、医药

    30年以上

行业资讯

工程师考试

工程师分类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常见问题 | 法律声明 | 工程师注册 | 企业注册
浙B2-20100176-16  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:嘉人中介0016号
Copyright©2009-2012 gcsjo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